動態與壓縮器

解決方式:首先控制該軌道的動態,衰減最大波峰與平均電平間的那一部分。這樣做的目的是控制人聲音軌,得到豐滿而有衝擊力的音色。同時,最大波峰值降低 後,整體音量又有了提升的餘地。這就是為什麼該用壓縮器。在音訊軟體中,你可以衰減一些峰值,因為有很多最大峰值可以適當削減,但對音質並無影響。

問題:錄製人聲音軌時總是感覺不到位,聽起來有點太硬,又顯得太軟,始終得不到足夠的衝擊力。

解決方式:首先控制該軌道的動態,衰減最大波峰與平均電平間的那一部分。這樣做的目的是控制人聲音軌,得到豐滿而有衝擊力的音色。同時,最大波峰值降低 後,整體音量又有了提升的餘地。這就是為什麼該用壓縮器。在音訊軟體中,你可以衰減一些峰值,因為有很多最大峰值可以適當削減,但對音質並無影響。

缺陷:通常,音軌的動態受到控制後,聲音會因動態的收縮而產生張力,但同時高頻也會隨之損失,聲音會顯得呆滯、黯淡。有得必有失嘛!所以,壓縮器的調整在 正式錄音前必須反復試驗。這有時候的確很費時間的,但隨著經驗的逐漸豐富,完全可以憑直覺來測定。(哈哈,到那時候又要玩創意了。可別小看壓縮器的處理能 力,高手絕對可以在壓縮器上玩音色創意的!)

對於初玩壓縮的朋友,這裡簡單地介紹一下壓縮器的使用方法,也請高手們指正!

1.
壓縮器上設置:Ratio=2.5:1attack=10ms(毫秒)Release=150ms(毫秒)Gain=0dB如果可以選擇Soft/Hard檔,則選Soft

2.
一邊試音一邊仔細聽,慢慢調Threshold,直到發現聲音開始有變化了。這完全憑你的聽力,有一對好耳朵就占了不少便宜。不過大多數壓縮器上有指標顯示,通常Threshold值在-5dB-20dB之間,視實際情況定。

3.
把壓縮器調到Bypass檔,仔細比較原信號與壓縮信號的不同。這裡可以把Gain適當提升(但要非常謹慎),以均衡音量差異。然後繼續調Threshold,直至滿意。

4.
要得到較豐滿的音色,可以試著逐漸提升Ratio。如果經驗不夠足的話,勸您調試時不斷比較原信號與壓縮信號的差異。(Bypass即可) Ratio值通常在2:18:1之間,無特殊目的一般不會超過10:1。過壓縮(OverCompressing)只會導致聲音乾澀、無生氣。(這點切 記!)

5.
如果在聲音的段落間聽到因壓縮器產生的靜噪,可以適當提升Release時間,當然也可以再提升一點點Threshold。如果發現有些聲音變得口齒不清,沒有自然的棱角,則可以調節Attack時間,或適當衰減一些Ratio

壓縮器的使用很大程度決定於你的經驗和聽力,以上方法並不是絕對的!如果有機會,應該盡可能多比較一些壓縮器的工作情況,真正的經驗也是此而來的。一位好 的製作人員首先就該有非常強的職業敏感性。幾乎每個優秀的錄音師、製作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式,觀察他們的工作步驟,從中學到的要比書本上的多很多很 多。

軟體壓縮器現在也非常多,有些的確非常棒。不過記住,軟體壓縮器一般作為中、後期製作時用。即,錄音結束後使用。對於象我一樣家裡買不起壓縮器的來說,軟 件壓縮器真是救星!(因為以我的經驗,壓縮器就得買高檔的,否則實在不如不買。壓縮器又是價比天高的東東,哎...)

從使用方式看,和硬體壓縮器沒太大區別,畢竟原理是相同的。而且,現在很多音訊處理軟體(SoundForgeCoolEditpro WaveLab)都有音訊統計分析功能,可以幫你處理一些難以憑耳朵判斷音色特徵,再者,您還可以對不同的段落做不同的壓縮處理。如果你非常習慣看波形 的,那更好,一看波形顯示結果,就能判斷出哪些波峰可以適當衰減,比調硬體壓縮器舒服多了。然而缺點是,前期錄音設備要盡可能好一些。(失真度,機器 本身造成的各種增益、衰減,信噪比,拾音動態,這些指標都要盡可能好一些。)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後期有很多地方很難在電腦上改的,除非你對音訊理論、 規律和音訊軟體非常有技巧,那的確也可以偷樑換柱

所以,和傳統錄音一樣,錄音前你必須仔細考慮好你需要什麼音質?留出多少餘地給後期製作?(後期製作時,因為首先強調整體效果,有時不得不對人聲或樂器的音色再做修整,如果前期錄音不做充分考慮,往往後期就麻煩了!)

限制器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壓縮器。101或更高的壓縮比一般規定為限制動作,因為輸出電平波被有效地箝位在門限電平。對良好的限制來說,最基本的要求是動作要快。恢復時間一般在0.1秒到1秒範圍內。


多段壓縮器

典型的多段壓縮有35個頻率段可以調。3段式是最為常見的:低頻、中頻、高頻。通常說來,3段式是夠用的,如果需要更多可調頻段,其實參數均衡效果器往 往更顯好用。不管怎麼說,節約製作時間還是很重要的,所以,盡可能不要把事情複雜化。也因為如此,為自己建立一套完整Mastering工具方案也顯得不 可小視。

不同的處理器連接順序和方式,得到的最終結果也會不同。這種一個一個處理器的連接在英文裡叫做“Chain”。最常見的連接方式可以這樣(軟體和硬體都一樣)

1Pre-multibandcompressorEQ
前置多端壓縮等化器
2Multibandcompressor
多段壓縮器
3Post-multibandcompressorEQ
後級多段壓縮等化器
4Loudnessmaximizer
響度放大器

壓縮的使用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只能從最小的壓縮率開始,不要試圖一步到位

哪怕一些經驗豐富的工程師,也只會憑經驗選則壓縮量,然後經試聽後才下結論。在混音過程中,永遠不會有什麼絕對,任何的操作只為最終結果負責。

進行壓縮一般是從底限電平開始考慮的。這個底限電平意味著壓縮只對這個電平以上的聲音進行處理。還有一種較為常用的壓縮底限方式,不是採用電平,而是頻 率;即,壓縮器對這個頻率以上的頻段才會產生作用。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壓縮器(特別是數位化的壓縮器)會同時提供這兩種參數供調整。做壓縮之所以從較低的電 平開始,是因為壓縮器此時可以充當激勵器的作用,即:可以把電平較低的高頻呈現出來。不過,這樣的壓縮方式有時候對低電平的高頻段會顯得過於有效了,所以,在壓縮前,對高頻的提升(通過等化器)不要太張揚,一定要適可而止,甚至有所保留。(這很大情況下依賴於經驗,因為實際情況往往千差萬別,無法 一概而論。否則就不需要有專人來做,設計一個程式就行了。)

採用壓縮器對於高頻也同樣可以擴展高頻的力量分佈,以起到淡化高頻的目的。但是要注意,這種手法比較適合與較短促的高頻音色,如:Hi-hat。高頻是非 常脆弱的,頻率強度的微小變化都會改變這個音色的特徵,而對於短促的音色而言至少在聽覺上要相對緩解很多,所以,對於持續性的高頻就不太合適了。

高頻的另一重要特徵就是:如果電平不是很高,那麼它更容易被其他頻段所吞噬。所以這樣的音色通常需要加強它的峰值量,以保證它在沒有被吞噬前就有個露臉的機會。

使用專業的壓縮器或壓縮軟體,在分期分軌錄音時每樣樂器的頻段都可得到有效控制,聲音會顯得異常飽滿。(但要注意,壓縮器使用的同時也會讓您損失一部分高 頻,必須要自己把握好。)值得一提的是電子管(TUBE)壓縮器、等化器、音箱。如果系統中採用類比-電子管-壓縮模式的信號處理鏈,那麼,要得到飽 滿而華麗的音質是太容易了。可惜太過昂貴,且不方便。

不管甚麼東西,在最大值時壓縮量不要超過5db.

Attacktime
Releasetime一般在幾毫秒到幾百毫秒之間.
波形頂部越尖的波峰,ratio越大,比如底鼓.波形體越寬的波峰,ratio越小,比如弦樂、人聲.

混音基本程式

混音基本程式:第一、準備工作。自己做好準備,使自己的耳朵達到最好的狀態,可以適當的聽聽好一點的音樂(旋律優美、聲音乾淨)把燈光調暗一點,這樣會感 覺不會太疲勞,設備的檢查,這個不用多說,比較重要的就是話筒的調整,根據你需要錄的不同風格的作品來考慮你將要選用電容話筒,或是動圈話筒,用大震膜的 話筒,還是小震膜,和擺放的位置。(這個很重要)這裡不再細說。

混音基本程式:

第一、準備工作。自己做好準備,使自己的耳朵達到最好的狀態,可以適當的聽聽好一點的音樂(旋律優美、聲音乾淨)把燈光調暗一點,這樣會感 覺不會太疲勞,設備的檢查,這個不用多說,比較重要的就是話筒的調整,根據你需要錄的不同風格的作品來考慮你將要選用電容話筒,或是動圈話筒,用大震膜的 話筒,還是小震膜,和擺放的位置。(這個很重要)這裡不再細說。

第二、錄音之前的準備,歌手試麥,很重要,這也是常識,他唱歌之前,你要瞭解到他的嗓門有多大,要心中有數,要不然,錄失真了的話,就不太開心了。

第三、拾音期間,儘量不要過多地去調整你的音軌推子,EQ、效果等等。因為我覺得,人在聽一首作品的時候,總是很感性的,這是本能,這對一個正在前期錄音的錄音師來說是非常致命的,這很可能會使你後期的調整變得無從下手。至少我是這麼認為。

第四、如果要對MIDI音序的東西進行錄音,最好首先在MIDI樂器內部對聲音進行優化。例如,為了使聲音更加明亮,你最好在電子樂器中提高該音色的低通 濾波器截止頻率,而不要使用調音臺上的等化器。一個要點:使用電子樂器時,一定要始終將輸出音量打到最大值(當然在不失真的前提下),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 得到最大的動態範圍。如果需要的話,你可以在調音臺上對電平進行調整。當在特殊場合需要改變合成器輸出電平的時候,可以使用第7MIDI控制器資訊,但 是一定要保證合成器音軌中的最大音量值(控制器7號值)127(或是非常接近127),總之應該儘量在調音臺上對合成器的音量進行調節。如果你將調音台 的音量推杆推到最大,而又將電子樂器中的控制器7號值設置為32,那麼你作品的動態範圍一定會大受影響。(第四是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的,寫的挺好)

第五、拾過音之後,戴上你的耳機理性的聆聽每一個音軌的每一個聲音,儘量去處理面的噪音、瑕疵,比如歌手、樂手不經意發出來的不應該發出的聲 ..........特別是錄製交響樂的時候,這樣的事情總是會發生,如果你想要得到一個滿意的作品的話,你必須耐心的、仔細的一一清除掉他們,如果瑕 疵、噪音太多,那就快刀斬亂麻!重錄!呵呵~~~

第六、各軌音量的調整,整個作品拾音結束以後,首先要對每一樣樂器的音量做好調整,不要先忙著調整效果器、EQ,進行整體玲聽時最好先切入到單音色方式, 如果各軌的聲音錄得很清晰的話,那麼在單聲道中它們將比在身歷聲中表現得更加明確。開始就用身歷聲來試聽,那麼各音軌中彼此衝突的一些地方就不容易被聽出 來了。

第七、等化器(EQ)的調整,如果EQ調整的好,可以使樂器的特點更加鮮明,這可是錄音師的一件寶貝,可了不得,如果每一個音色的EQ調整的都很好,那麼 你將得到一個整體上非常豐滿的作品,因為音頻頻譜只有一定的寬度,而每一種樂器又都要在整個頻譜範圍內佔據其自己的一塊領地,因此當各個樂器的聲音組合到 一起的時候,它們將填滿整個頻譜,當然咯,當然,如何填滿頻譜首先取決於作品的配器是否科學,EQ只能在科學的配器之上美化你的作品。

第八、聲像的調整,這應該算是混因工作的後半部分的開始,(我是這麼認為的,因為按照我的習慣,我總是在聲像調整之前休息一會,釋放釋放多餘的水分,點上 一根煙,讓緊張的耳朵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哈哈),好了,言歸正傳,聲像的調整,就好像是你把各個樂器安排到舞臺的每一個地方一樣,要讓這些虛擬的樂手坐的 不擁擠,彼此不能太遠,最終的目的是讓聽眾感覺到一個非常寬敞的聲場,而且很好的使用聲像,還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作品中的不足,比如個別聲部的個別音在和 聲上出現不協調,哈哈,當然,好的音樂人是不允許這種低級錯誤出現的。:)

第九、在編曲上進行最後一次改動,最後一次啊!當然,這個改動不可能是某一個音符的改動,這樣的改動應該在你的配器完成之前就做好了。混音混到這一步,基 本上可以聽到自己作品的一個整體的感覺了,如果發現某個章節缺少了什麼東西,現在補錄還來得及,如果發現某個章節的某個樂器似乎影響了作品的話,那就不要 心痛!刪!刪!刪!!當然,做這一步驟的時候,你的大腦一定要冷靜!冷靜!在冷靜,因為這是編曲的最後一步了,則拉斯特萬!!!(外語就是這麼說的吧!哈 哈)最後一次!一定要用理性加上一點感性的耳朵去聆聽作品的整體效果!!

第十、好了!現在到了一個比較複雜的環節了,反正我認為它是挺複雜的,那就是空間問題,(什麼什麼?說我拽洋詞?賣深沉?哈!我sainthand從來就 是這麼深沉,哈哈!開個玩笑,對了順便說一聲sainthand,就是聖手的意思,saint聖人的意思;hand,手的意思,加起來就是聖手的意 思!哈哈,哎呀!別打!不囉嗦了!)一不小心又跑題了,好了,言歸正傳,接著說,現在我們已經將我們的音軌都設定為身歷聲的了,接下來就要將它們安排到一 個聲學空間中了,如果你用的是模擬調音台,可以在調音臺上的AUXout(輔助輸出)上接一台混響效果器,調整好效果器上的各種參數,這裡不再對效果器參 數作詳細講解,然後,為每一軌的樂器、人聲加上適當的混響,為一軌軌扁平、毫不性感(當然也不是絕對)的聲音注入活力吧!!但是!!這裡有一個容易犯的錯 誤,這個錯誤還是由於人的本能——感性引起的,大部分人剛剛開始學習混音的時候,總是感覺聲音還是不夠輝煌!不夠過癮!然後就非常貪心不足的為每一軌聲音 注入大量的活力,直至把這一軌聲音撐死,哈哈,解釋得比較人性化了啊!等把作品和起來挺以後,發現,自己已經親手把自己的作品扼殺在了搖籃中!!!多 麼恐怖的事情啊!要不是還可以復原的話,我保證你會親手殺了你自己,(哈哈,有點言重了,下次注意!)通過開大一個聲道的輔助輸出並稍微地降低其推子,你 就可以將一個音軌的聲音放置到聲場的後方。這就是要領,至於要有多大的深度,就得看自己了,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吧!但是,剛才我說的應該注 意的問題可要千萬記住。(如果你使用的是數字調音台,那麼,理論上講你可以省去一台混響/延遲効果器的錢了,因為,大多數民用數字調音臺上都會自帶效果卡 的,比如YAMAHA02RROLANDVM-7200,至於如何使用,今兒咱就不細說了。)
------十一了吧?混音工作終於接近尾聲了!(把香賓放進冰箱裡做好準備吧!哈哈!)但是!別高興得太早了,還有幾樣工作需要你來完成。現在需要的 是最仔細的調試,包括剛才的分軌音量、EQ調整、聲像調整、效果的添加等等!當然,我建議你在這些工作之前先做10-20分鐘的休息!在去釋放釋放水分、 抽一支煙,但是注意,吸煙有害健康!哈哈!又囉嗦了!好了,接著說,監聽的標準要盡可能地嚴格,你這時所做的工作對於混音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作 品的價值的高低在此一舉了。這個時候,你可以用相對比較感性的耳朵去聆聽你的作品,看看能不能被自己感動,但是!有個問題很重要,不要不相信剛才你進行每 個步驟調整時的那個理性的耳朵,你現在可以做的是,在相對感性的耳朵指導下,對整個作品做一個全方位的、宏觀的微調,一定要理解這微調二字。

最後一步(終於快要結束了,我的手都快麻了),把自己當作聽眾,在不同的音響器材上反復聆聽你的作品,比如,近場監聽、遠場監聽、自己家裡的家庭影院、電 腦音響、隨身聽的耳塞、偏激一點的甚至找一個留聲機的大喇叭!(有點誇張了啊!哈哈)總之,讓你的作品在各種發聲媒體上演出!你還可以帶著幾個不同混音版 本的卡帶,放進汽車的音響裡,以140公里的速度在京滬高速公路上開著車窗飛馳,因為道路上的雜訊將會掩蓋掉所有細微的東西,只留下那些最能打動人的聲 音。你就會很容易聽出來哪一個混音的結果是最受歡迎的啦!!另外!最好帶著你的作品去檔次很高的大型錄音棚裡去試聽(比如說省級廣播電臺的錄音棚,一般都 是非常考究的大棚子),如果在那裡聽到的聲音也是很完美,那麼,可以說你的作品應該是非常成功了。

(De-Esser)噝聲消除器的使用關鍵

從本質上講,噝聲消除器是一種可以移除齒擦音的高頻限制器,特別是那些帶有……”……”以及……”聲的語調。

噝聲消除器可以向上再增加中頻與高頻,讓人聲音軌從混音中突出,但是又不至於顯得突兀,這種處理是不管有沒有噝聲都會進行的。對人聲應該適度應用噝聲處理器,否則就會使得歌聲變得有點模糊

若要讓人聲真正顯出,均衡如下設置:給15kHz增加12.5增加透明度,給3.5kHz增加2.5臨場感或邊緣效應,給200Hz增加100來獲取溫暖感。在50Hz處衰減低頻。

在收音或混音期間使用噝聲消除器。母版工程師一般都會發現,如果噝聲消除器用得過度,會使得其它高頻相對壓制於整體混音中——這並不是你想要的最終音軌結果。

人聲效果的精細處理

對人聲效果的處理,大多數人都是使用反覆試探性調節的方法,以尋找音感效果最好的處理效果。此種調音方式的不足十分明顯:
(1) 尋找一個理想的調音效果,需經多次猜測,所以需要較長的時間。
(2) 較好的調音效果常常是偶然遇到的,這對於調音規律的歸納總結沒什麼幫助,並且以後也不易再現。
(3) 不同設備的各項固定參數和可調參數都不盡相同,因而使用某一設備的經驗,通常都無法用於另一設備。


  發展到目前的效果處理設備,用於改變音源音色的技術手段並不太多,其中比較常用的只有頻率等化器、延時反饋、限幅失真等3種基本方法,然而這些效果處理設備的不同參數組合所產生的音色則大相徑庭。
  效果處理器的參數設置可以有很多項,尤其是延時反饋,這種模擬混響效果參數的設置理論上可達幾十項之多。當然這些專業性極強的參數,大多數人都難以理解,也不知道如何理解。因此,大部分效果處理設備都只設置一、二個可調參數,並且其可調範圍也比較狹窄。這種調整簡單的效果處理設備容許人們在上面進行嘗試性調整,而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但對於效果處理要求更為精細的調音場合,例如在多軌錄音系統當中,則必須使用更為專業的效果處理設備,用以做出更為精細的效果處理。

頻率等化器
很明顯,頻率等化器的分段越多,效果處理的精細程度也就越高。除了圖示等化器(Graphic Equalizers),一般調音的等化器單元通常只有三四個頻段,這顯然滿足不了精確處理音源的要求。為了能足夠靈活的對人聲進行任意的等化器處理,我們建議使用增益(Gain)、頻點(f)和寬度(Q)都可調整的四段頻率等化器。
多數頻率等化器的可調參數只有增益一項,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其他兩項參數不存在,而且這兩項參數為不可調的固定參數。當然這兩項參數設置為可調也並非難事,但這些會增加設備的成本,並使其調整變得複雜化。所以增益、頻點和寬度都可調整的參量等化器電路,通常只有在高檔設備上才能見到。
實際上,增益、頻點和寬度都是可調整的頻率等化器,幾乎不可能使用胡猜亂試的方法找出一個理想的音色。在這裡我們必須研究音頻信號的物理特性、技術參數以及他在人耳聽感上的對應關係。
人聲音源的頻譜分佈比較特殊,就其發音方式而言,他有三個部分:一個是由聲帶震動所產生的樂音,此部分的發音最為靈活,不同音高、不同發音方式所產生的頻譜變化也很大;二是鼻腔的形狀較為穩定,因而其共鳴所產生的諧音頻譜分布變化不大;三是口腔氣流在齒縫間的摩擦聲,這種齒音與聲帶震動所產生的樂音基本無關。
頻率等化器可以大致的將這三部分頻譜分離出來。用語調節鼻音的頻率段在500Hz,以下等化器的中點頻率一般在80~150Hz,等化器帶寬為4個倍頻程。例如,可以將100Hz定為頻率等化器的中點,等化器曲線應從100~400Hz平緩的過渡,等化器增益的調節範圍可以為+10dB~ -6dB。這裡應提醒大家的是:進行此項調整的監聽音箱不得使用低頻發音很弱的小箱子,以避免鼻音被無意過分加重。
人聲樂音的頻譜隨音調的變化也很大,所以調節樂音的等化器曲線應非常平緩,等化器的中點頻率可在1000~3400Hz,等化器帶寬為 六個倍頻程。此一頻段控制著歌唱發音的明亮感,向上調節可溫和地提升人聲的亮度。然而如需降低人聲的明亮度,情況就會更復雜一些。一般音感過分明亮的人聲大多都是2500Hz附近的頻譜較強,這裡我們可用等化器帶寬為1/2倍頻程,等化器增益為-4dB左右的等化器處理,在2500Hz附近尋找一個效果最好的頻點即可。
人聲齒音的頻譜分布在4kHz以上。由於此頻段亦包含部分樂音頻譜,所以建議調節齒音的頻段應為6~16KHz,等化器帶寬為3個倍頻程,等化器中點頻率一般在10~12KHz,等化器增益最大向上可調至+10dB;如需向下降低人聲齒音的響度,則應使用等化器帶寬為1/2倍頻程,等化器中點頻率為6800Hz的等化器處理,其等化器增益最低可向下降至-10dB。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人聲進行頻率等化器處理時,為突出某一音感而進行的頻段提升,都盡量使用曲線平緩的寬頻帶等化器。這是為了使人聲鼻音、樂音、齒音三部分的頻譜分布均勻連貫,以使其發音自然、順暢。從理論上講,應使人聲在發任何音時,其響度都保持恆定。
為了在不破壞人生自然感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特定效果的處理可以使用1/5倍頻程的等化器處理,具體有以下幾種情形:
(1) 音感狹窄,缺乏厚度,可在800Hz處使用1/5倍頻程的衰減處理,衰減的最大值可以在-3dB。
(2) 卷舌齒音的音感尖嘯,"噓"音缺乏清澈感,可在2500Hz處使用1/5倍頻程的衰減處理,衰減的最大值可以在-6dB。
  對音源的等化器處理,最好是使用能顯示等化器曲線的等化器。一般數字調音台等化器上的等化器增益調節鈕用"G"來標識,等化器頻率調節鈕用"F"來標識,等化器帶寬調節鈕用"F"或"Q"來標識。

延時反饋 (Delay)
  延時反饋是效果處理當中應用最為廣泛,但也是最為復雜的方式。其中,混響(Reverb)、合唱(Chorus)、鑲邊、回聲等效果,其基本處理方式都是延時反饋。
  1、混響
  混響效果主要是用於增加音源的融合感。自然音源的延時聲陣列非常密集、複雜,所以模擬混響效果的程序也複雜多變。常見參數有以下幾種:
  混響時間:能逼真的模擬自然混響的數碼混響器上都有一套複雜的程序,其上雖然有很多技術參數可調,然而對這些技術參數的調整都不會比原有的效果更為自然,尤其是混響時間。
  高頻滾降:此項參數用於模擬自然混響當中,空氣對高頻的吸收效應,以產生較為自然的混響效果。一般高頻混降的可調範圍為0.1~1.0。此值較高時,混響效果也較接近自然混響;此值較低時,混響效果則較清澈。
  擴散度:此項參數可調整混響聲陣密度的增長速度,其可調範圍為0~10,其值較高時,混響效果比較豐厚、溫暖;其值較低時,混響效果則較空曠、冷僻。
  預延時:自然混響聲陣的建立都會延遲一段時間,預延時即為模擬次效應而設置。
  聲陣密度:此項參數可調整聲陣的密度,其值較高時,混響效果較為溫暖,但有明顯的聲染色;其值較低時,混響效果較深邃,切聲染色也較弱。
  頻率調制:這是一項技術性的參數,因為電子混響的聲陣密度比自然混響稀疏,為了使混響的聲音比較平滑、連貫,需要對混響聲陣列的延時時間進行調制。此項技術可以有效的消除延時聲陣列的段裂聲,可以增加混響聲的柔和感。
  調治深度:指上述調頻電路的調治深度。
  混響類型:不同房間的自然混響聲陣列差別也較大,而這種差別也不是一兩項參數就能表現的。在數碼混響器當中,不同的自然混響需要不同的程序。其可選項一般有小廳(S-Hall)、大廳(L-Hall)、房間(Room)、隨機(Random)、反混響(Reverse)、鋼板(Plate)、彈簧(Sprirg)等。其中小廳、大廳房間混響屬自然混響效果;鋼板、彈簧混響則可以模擬早期機械式混響的處理效果。
  房間尺寸:這是為了配合自然混響效果而設置的,很容易理解。
  房間活躍度:活躍度,就是一個房間的混響強度,他與房間牆面吸聲特性有關,此項參數即用於調節此特性。
  早期反射聲與混響聲的平衡:混響的早期反射聲與其處理效果特性關系密切,而混響聲陣的音感則不那麼變化多端,所以數碼混響器的這兩部分的生成是分開的,本參數就是用於調整早期反射聲與混響聲陣之間響度平衡。
  早期反射聲與混響聲的延時時間:即早期反射聲與混響聲陣之間的延時時間控制。此時間較長,混響效果的前段就較清澈;此時間較短,早期反射聲與混響聲就會重疊在一起,混響效果的前段就較渾濁。
  除以上可調參數之外,混響效果還有一些其他附屬參數,例如低通濾波、高通濾波、直達/混響聲的響度平衡控制等。
  

2、延時
  延時就是將音源延遲一段時間後,再欲播放的效果處理。依其延遲時間的不同,可分別產生合唱、鑲邊、回音等效果。
  當延遲時間在3~35ms之間時人耳感覺不到滯後音的存在,並且他與原音源疊加後,會因其相位干涉而產生"梳狀濾波"效應,這就是鑲邊效果。如果延遲時間在50ms以上時,其延遲音就清晰可辨,此時的處理效果才是回音。回音處理一般都是用於產生簡單的混響效果。
  延時、合唱、鑲邊、回音等效果的可調參數都差不多,具體有以下幾項:
  *延時時間(Dly),即主延時電路的延時時間調整。
  *反饋增益(FB Gain),即延時反饋的增益控制。
  *反饋高頻比(Hi Ratio),即反饋回路上的高頻衰減控制。
  *調制頻率(Freq),指主延時的調頻周期。
  *調制深度(Depth),指上述調頻電路的調制深度。
  *高頻增益(HF),指高頻等化器控制。
  *預延時(Ini Dly),指主延時電路預延時時間調整。
  *等化器頻率(EQ F),這裡的頻率等化器用於音色調整,此為等化器的中點頻率選擇。
  由於延時產生的效果都比較復雜多變,如果不是效果處理專家,建議使用設備提供的預置參數,因為這些預置參數給出的處理效果一般都比較好。

聲激勵
  對音源信號進行淺度的限幅處理,音響便會產生一種類似"飽和"的音感效果從而使其發音在不提高其實際響度的基礎上有響度增大的效果。
  一些數碼效果器上也配有非線性飽和效果,他就是對信號的振幅處理,模擬大電瓶信號在三極管上的飽和所引起的非線性,從而產生出"發硬"的音感效果。
  由於限幅失真所引起的主要是產生額外的高次諧波成分,因而新設計的激勵器,為了使其處理效果柔和一些,都是通過在音源中家置高次載波成分來模擬限幅失真,營造不那麼"嘶啞"的聲激勵效果。
  另外,通過一個用於加強高次諧波的高通濾波器對原信號進行處理,然後再疊加在經延時的原信號上,可以營造出音頭清澈的聲效果。顯然、這種處理方式可以產生出不那麼嘈雜的激勵處理。
  激勵處理類似於音響設備的過載失真,因而對音源的過量激勵,會產生令人不悅的嘈雜感。由於早期音響設備的保真度都不高,人們已經習慣了那種稍顯嘈雜的音響,而對於音感清潔的高保真度音響,反而不太習慣,感覺其發音過分柔弱。在人聲音源當中,除了一少部分經過專門訓練的人之外,大部分的發言都缺乏勁度,因而這裡的激勵處理是十分必要的。
  對人聲的激勵處理有下面幾種情形:
  (1)對人聲樂音的激勵處理,其頻譜分布以2500Hz為中點。此種激勵的效果比較自然舒適、對增加音源突出感的作用也比較明顯。
  (2)對人聲鼻音的激勵處理,其頻譜分布以500Hz為中點。此種激勵可以有效地增大人聲的勁度感。
  (3)對人聲800Hz附近進行激勵,可以增加音源的喧囂感,當然此處理方式的使用應十分謹慎,最好是只用於搖滾樂的演唱。
  (4)對人聲3500-6800Hz範圍內的頻譜,不宜使用激勵處理,因為它容易使音源產生令人不悅的嘈雜聲響。
  (5)對人聲的齒音一般應避免使用激勵處理,因為此頻段的失真很容易被人察覺。當然如果是使用激勵效果比較柔和的數位激勵器,也可以對齒音做輕微的激勵處理,以用於加重齒音的清析感。其處理的頻譜應在7200Hz以上。
  歌唱發音的激勵處理通常要保守一些。在實際的調音當中,激勵處理的音感效果有可能隨長時間的聽音而逐漸弱化,所以在調節激勵效果時,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
  對人聲音源的激勵處理,最好是使用數碼效果處理器。它通常有以下幾項調整參量:
  1.輸入增益(Gmn),用於調節輸入電平,注意此處切勿使設備產生過載。
  2.調諧頻率(Tuning),根據需要處理的頻段,選擇一個合適的頻率。
  3.驅動電平(Drive),用於調整激勵的深度。驅動電平較大時,效果比較嘈雜;驅動電平較小時,效果則比較溫和。
  4.混合比率(Mix),即原信號與效果信號的響度比。

效果處理的整體規劃
  對人聲音源的精細處理,需要使用1台全數位調音台,至少3台數位效果器和一台數位激勵器,其連接方式如附圖所示。
  首先在調音台上,使用通道等化器控制單元對人聲進行音色調整,以使其音感得以改善,這裡給出幾個常用的例子。
  (1)8OOHz附近的頻段可使人產生某種厭煩感,因而是可在此頻段予以最大為15dB的衰減,頻帶寬度為1/5倍頻程,用於改善人聲發音的總印像;
  (2)68O0Hz附近的頻段可使人聲產生尖嘯、刺耳的感覺,可在此頻段予以最大為10dB的衰減,頻帶寬度為l/5倍頻程,用以減弱齒音的尖嘯感;
  (3)對於發音過亮、有炸耳棍子的感覺者,可在3400Hz處予以最大為8dB的衰減,頻帶寬度為1/3倍頻程;
  (4)對於鼻音過重者,可在500Hz以下頻段適當衰減,衰減帶寬為3倍頻程;
  (5)齒音的超高頻段由於受人耳靈敏度的影響,需對12KHz處提升6dB(頻帶寬度為2倍頻程),其響度才能與人聲的樂音平衡。
  以上等化器處理較適用於現場擴音,如果是多軌錄音或節目轉發,則應將增益的調節量減半。
  等化器調好之後,再調節激勵器。先將激勵器的驅動電平和混頻電平調至最大狀態,頻率調諧放在2500Hz,此時如果其發音已顯嘈雜,或音色過硬,可將驅動電平調低,應注意這種調整有變化的是音源的硬度。如果驅動電平調在較高的位置,而只將混頻電平調低,則高硬度聲響的音響保持不變,但它會被未經激勵處理的原聲略微掩蓋。此一現像在激勵深度很強時比較明顯,其中前一種發音給人的聽感就是原聲,後一種則可產生出兩層聲音,它具有增加人聲層次感的效果。
  一般1台激勵器只能處理一個頻段,並且很多單一功能激勵器的連接都要求不能並聯,只能串聯。如需對音源的多個頻段加激勵,這裡建議在附圖所示的設備連接當中,混響器應選用含有激勵處理的多重效果器(如YAMAHA SPX990),此時就可以用激勵器處理500Hz、800Hz和7200Hz頻段,用混響器上的激勵功能處理2500Hz頻段。
  再次提醒大家的是,激勵處理的調整時間不能太長,以免人耳疲勞後,無法准確辨認激勵的程度是否合適。
  最後就是調整混響效果。這裡的混響效果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基礎潤飾,另一個是強染色。
  混響處理的基礎潤飾,主要是為了增加音源的融和性,但又不能讓人聽出有房間殘響。此處的混響處理的強染色效果,主要是用於為音源生成余音繚繞渲染性,其處理方式有以下3種情形:
  (1)生成空間感。使用廳堂或房間混響效果。模擬余音明顯的自然混響效果,是混響處理簡單而又有效的方式,對此效果通道上3500Hz附近的頻段稍作提升,可以產生穿透感良好的高亮度聲響。當然,也有一個缺點,即處理的效果比較渾濁,有時帶有一種"悶罐"聲響。
  (2)生成回音。長延時時間的延時反饋處理,可以模擬山谷回音效果;處理的延時時間一般都與演唱歌曲的節奏合拍。為使其效果更具有遙遠感,可對其1600Hz以下和3800Hz以上的頻段適量衰減。模擬山谷回音效果,很多數碼效果處理器上都有現成的程序可供使用。
  (3)生成融和的聲背景。余音繚繞的混響效果對人聲音源的美化作用非常有效,幾乎所有的人聲演唱都要使用混響。在不導致其發音變渾,或引起"悶罐"聲的前提下,我們認為混響效果越強越好,但實際常常是混響效果還很弱時,其發音已經變渾,並引起明顯的"悶罐"聲。
  為了在不導致其發音變渾,或引起"悶罐"聲的前提下,生成融和的聲背景。下面推薦如下效果處理方式,即延時一混響串聯處理方式。此種處理的延時時間一般為200-600ms,反饋增益40%-60%,混響使用大廳混響效果,混響時間為2-8s。串聯處理後的混響效果要求平滑、連貫。如果處理後的聲響音頭畢露,則可作如下調整,一是縮短延時時間,二是增加混響的響度,三是增大混響的時間。
  混響處理的強染色效果,一般都應在基礎潤飾的前提下進行,這樣強染色處理就可以弱一些。

對人聲音色的調節




調音技巧
  無論人聲、歌聲,還是樂器的聲音,它們都不是一個單音,而是一個復合音。也就是由聲音的基音和一系列的泛音所構成。這些泛音都是基音頻率的位數,物理學叫分音,電聲學叫諧波,音樂中叫泛音。它對音色的特性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些泛音的數量和泛音幅茺的不同構成音色的頻率特性曲線。這條曲線就體再了音色的表現力。例如,鋼琴的最低音頻率是27.5Hz,最高音頻率是4186Hz,而鋼琴有十幾個泛音,它的高頻可達10kHx~20kHz,一般可測到16個泛音或24個泛音。這些泛音可分為低頻泛音、中頻泛音和高頻泛音,。如果低頻泛音的幅度較強,音色就表現得混厚;中頻泛音的幅度比較強,音色就表現得圓潤、自然、和諧;高頻泛音的幅度比較強,音色就表現得明亮、清透、解析力強。  
頻譜曲線,就是將音色的各泛凌晨幅度的頂點在坐標上連接起來,這個包路線就是這個凌晨色的頻譜曲線。
一個音色的頻譜曲線各不相同,這和發聲體的物質結構、狀態和發聲的力度以及共振體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什麼是最佳的音色呢?根據意大利美聲學的觀點,就是將基音到第16個泛音的強度在坐標上連成一條直線,這條直線就被稱為最佳美聲線,如圖2所示。那麼,哪個音色的頻率特性曲線越接近這條直線,哪個音色的低、中、高頻泛音的比例也最為均衡,其音色的藝術表現力也最為尚佳。
在對人聲的美化、修飾上,可以通過調音台上面的輸入通道中的四段均衡器,對音色進行頻率處理,來提高音色的藝術表現力。調音台中的四段均衡器分為的4個頻段,根據德車柏林音樂研究所資料介紹,它們是:
· HF:6-16 kHz,影響音色的表現力、解析力。
· MID HF:600Hz~6 kHz,影響音色的明亮度、清晰度。
· MID HF:200~600Hz,影響音色和力茺和結實度。
· LF:20~200Hz,影響音色的混厚度和豐滿度。
如果高頻段頻率過弱,其音色就變得色彩、韻味、個性的失落;如果高頻段頻率過強,音色就會變得尖噪、嘶啞、刺耳。
如果中高頻段的頻率過弱,音色就變得暗淡、朦朧;如果中高頻段的頻率過強,其音色就會變得呆板。
如果中低頻段的頻率過弱,音色會變得空虛、無力、軟綿綿的;如果中低頻段的頻率過強,音色會變得生硬、失去活力。
如果低頻段的頻率過弱,音色將會變得單薄、蒼白;如果低頻段的頻率過強,音色會變得渾濁不清。
四頻段的音色特性如附表所示。
四段均衡器的頻率特性
附表:
頻段\感覺\狀態 人耳的聽覺感受
過低 豐滿 過高
6-20kHz 韻味失落 色彩鮮明 富於表現力 尖噪、嘶啞刺耳
600Hz-6kHz 暗淡、朦朧 明亮、清晰 呆板
200-600Hz 空虛無力 圓潤有力 生硬
20-200Hz 蒼白單溥 豐滿、混厚深沉 渾濁不清
要使音色有美感,就要泛音豐富、有層次,使歌聲有音響美,聽眾聽起來悅耳動聽,提升量不易過強。LF(低音)過量,聲音混濁不清;HF(高音)過量,聲音尖噪刺耳。提升某一頻段後,還工考慮對其他頻段的影響,要總體地考慮歌聲的清晰度和豐滿度。
下面介紹幾種曲型人聲的調音手法。
1 對主持人的調音
主持人多為小姐,其語音特性是清晰流暢,富於表情。她可以影響觀眾的情緒,因此要把她的音色調好。
低語調型:輕聲細語、感情細膩,可采取近距離拾音,話筒與口型很近,這樣可增加親切感,可拾取纖細、微弱的聲調。其缺點是存在近講效應,低頻過強。
具體處理手段:
(1)要衰減LF:在100Hz附近衰減6dB左右,最大可衰減到10dB。
(2)對於MID:在250Hz-2kHz提升3-6dB。250Hz-2kHz是語言的重要頻段。
(3)對HF:6KHz以上頻段衰減3-6dB,以減小高頻噪聲。
(4)主持人的話筒不要使用效果處理器進行混響(REV)和回聲(ECHO)處理,否則會失去真實感和親切感。
2 對普通人的調音
在歌廳裡,有一些歌唱愛好者和業余歌手,也有一些人僅是娛樂消遺,他們多為自己演唱。其中有的人沒有受過基本專業訓練,缺乏演唱技巧,甚至有噪音不好和不會使用話筒的人,其中,男聲易出現喉音和沙啞,女聲易出現氣息噪音和聲帶噪聲。
為消除以上現像采用如下具體處理手段。
(1)在100Hz以下要切除,消除低頻噪聲,使音色更加純淨。
(2)在500-800Hz要小量衰減,使音色不要太生硬。
(3)在MID頻段提升3-6dB,以增強明亮度,使聲音清晰、明亮;
(4)一般人聲音都較低,而且缺乏響度,所以音量要開得大一些;亦可把200-300Hz範圍頻率加以提升,以增加聲音的響度。
業餘歌手動態範圍不大,勿用自動音量控制。
3 對專業歌手的調音
歌廳裡常有專業歌手,被朋友邀請到歌廳裡做客,有時唱上兩曲為朋友和客人們助興。專業歌手有響亮的歌喉,從發聲、嘆息、吐字、共鳴演唱基本功都具有一定的水平,而每人都具有一定的演唱風格。
調音要求:
(1)要了解歌手的音色特點、網絡流派,高、中、低泛音特性;
(2)要了解歌手的音域寬度和動態範圍;
(3)要熟悉歌曲、歌詞感情,調凌晨的基本手法要與歌曲的意境直轄市一致;
(4)要注意歌曲的風格和歌手的演唱情緒;
(5)話筒的檔次要高:寬頻響、小失真、大動態。
演員站在歌壇上,利用歌壇聲場,使其音色既有電聲,也有自然聲。所以,要求歌壇具有良好的聲學特性。
女聲:
女聲在高頻部分容易產生S音(嘶聲);在7-10KHz衰減了3dB,可以消除S音。男聲:
男聲音域比女聲低一個8度音程,頻率低一個倍頻,在100Hz衰減了3dB左右,可以增加清晰度。

縮混過程簡介

談到縮混,就不能不說編曲。因為編曲的時候所選用的音色對縮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有些時候,有些朋友聽到一首歌,覺得效果不太好,就開始罵錄音師,說錄音師的縮混很糟爛等等。其實這些朋友你們有沒有聽過這首歌沒縮混之前的樣子呢?就像有一次,我給某樂隊縮混,完了之後,他們說我縮的BASS打弦音色不夠漂亮,於是我問他們,想要什麼樣的BASS音色,於是他們給我找了一盤CD,說讓我縮出那上面的音色感覺來,我聽過之後,從合成器的ROLAND音色擴展卡“bass & drum"裡找出第一號音色,問他們是不是要這種打弦音色,他們說沒錯。我於是打開頻譜儀,讓他們看那個BASS音色的頻譜,在4500hz上有明顯的凸起,然後我又放那個BASS手彈的BASS,1500hz以上就什麼都沒有了,我告訴他們,你們所說的那種音色感覺,主要就是在4500hz上體現出來的,但是你們用的BASS音色不好,我早就說過,但是你們不換,那我有什麼辦法?那個BASS手說,某錄音棚裡的錄音師說了,無論BASS原來什麼音色,都可以作出這樣的效果,我說:“那你把那個錄音師找來,我付他錢,只要他能作到,就當我交學費了。”他說馬上就去找,結果也沒下文了。其實,這不是笑話嗎?你原來的音色在這個頻點上根本什麼都沒有,我怎麼能生造出來呢?

同樣的話,也適用在其他的縮混上,如果編曲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到音色的選用對音樂整體效果的影響,那麼,就很難作出一首優秀的作品來。我也作編曲,記得我剛開始作編曲的時候,進棚的時候,就出現過被一些老錄音師罵的情況,他們說的就是我音色選用有問題。當然,一首作品,如果整體效果有3問題,有可能是各方面的問題,我所說的只不過是可能性之一,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都是編曲的事,我也確實聽到過縮混以後還不如縮混以前的作品,說句不好意思的話,這樣的事我也幹過。

好了,言歸正傳。先說一下縮混的過程,這個過程根據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會有所不同。我的習慣是,只要這首歌裡面有BASS和鼓,我就先縮他們。首先是BASS DRUM(地鼓)。地鼓的聲音主要就是一個厚薄的問題,並不是所有的地鼓都越厚越好,而是要根據歌曲的整體風格來定的,在地鼓的縮混過程之中,要注意不要因為因為增加地鼓的厚度而導致諧波疊加,那樣會使聲音聽起來很不諧調,而且容易產生聽覺上的過載,也就是說,明明電平沒有破,但是聽起來已經破了。

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句話,叫做“貝司跟地鼓”,實際上這句話說的是貝司和地鼓的音色要統一。不能脫離開,因為BASS和地鼓是整個音樂的“地基”如果這兩件樂器分離開了的話,就會感覺整個歌曲不穩定。至於具體做法,我會在後面講到。

處理完BASS和地鼓之後,我們再作其他的鼓的部分,我通常是先作軍鼓,然後是HI-HAT,TOM,CYM,PERCUSSION,最後是一些打擊效果音色,那麼整個鼓和BASS縮混初步完成之後,單獨來聽,已經是有很完整的聲場的。而不是感覺很干,或者很窄。也就是說,如果這首歌有整套鼓的編配的話,那麼在鼓和BASS都縮混完成的時候,整個空間架構就應該已經搭好了。而且,整個空間的各個主要相位點都已經能夠被占據了。

在這裡,我先說一句,我所講的這種縮混方法是比較傳統的縮混方法,現在的很多的縮混已經有很多改變了,我自己也作了很多在縮混上的改變,但是,從基礎的角度來說,我講的這些東西能夠讓更多的朋友盡快的掌握規範的縮混方法,先學走,然後才學跑嘛。

然後,是鋼琴,或者是吉它,就看這兩種樂器哪個在歌曲當中更占主導地位了,也就是說,縮混完鼓和BASS之後,接下來縮混在所有樂器中最占主導地位的音色。如果是鋼琴或者是吉它的話,要注意的是,不要因為突出這個音色而導致樂隊的整體比例失調。拿鋼琴來說,如果僅僅是一個鋼琴的話,當然是越厚重越好,中高頻越嘹亮越好,但是如果和樂隊合在一起的話,就不一定是這樣了,首先,他的厚重部分不宜超過BASS,而其嘹亮的部分也最好不要超過鼓組中的軍鼓。因為一旦鋼琴的力度感太強,超過了鼓的力度感的話,就會感覺整首歌當中,鼓組是多余的,完全不必要的。

接下來,是更次要的樂器,還是遵循上面的原則,不要超過主要樂器的聲場範圍,和力度範圍。依此類推。但是,有一點是例外,當一些特殊音色偶爾的點綴在音樂中的時候,是可以在一瞬間凌駕於所有樂器的聲場之上的。但決不可長久。否則會讓人感覺喧賓奪主。

次要樂器與主要樂器的關系絕不僅僅是音量的關系,可千萬不要以為把次要樂器的音量作得比主要樂器都低,就可以了,是一種聲場關系,具體的我後面再講。

樂隊縮混完畢之後,最後是縮混人聲,在主流音樂的縮混中,人聲的最關鍵就是要讓聽眾能聽清每一個字。

錄音師手記-混音的藝術

混音不僅僅是一項藝術,它還是將音軌組裝成為最終音樂的一個關鍵步驟。一個優秀的混音可以將你音樂中的精彩之處展現在人們面前,這可以認為是你將聚光燈全部打向樂曲中那個最重要的細節,給本來就非常激動的聽眾再增添一分驚喜,同時還要保證樂曲無論是在一台晶體管收音機上聽,還是從一個發燒友的“夢幻組合”中放出來,聲音都要沒的說。

從理論上說,混音應該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你要做的只是調節一些旋鈕,直到所有的聲音聽起來都很好即可。但是一般可沒有那麼好的運氣。混音對於混音工程師來說,其難度簡直可以與演奏一件樂器那樣困難。因此我們要走得近一些,來仔細觀察一下混音中的每一個步驟。

你可以從分析一些頂尖級的混音工程師和製作人的優秀混音錄音開始,這些“大腕兒”包括:Bruce Swedien、Toger Nichol、Shelly Yakus、Steve A1bini以及Bob Clearmountain等。不要將注意力放在音樂上,而要注意其中的混音。你要盡力聽出每一件樂器的聲音,甚至是“牆壁的聲音”,因為音樂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有其自身的聲學空間位置。同時還要注意音樂中頻率響應的平衡,你要盡量使得聲音有足夠的高音部分但又不使其產生尖叫聲,還要有充足的低音來進行鋪墊,但不要將混音弄成一團渾水,當然保證一個清晰明顯的中 頻段也是必須的。

一種最好的混音參考工具就是一台CD唱機和一張混音非常精彩的參考CD(在搖滾樂CD中,我最喜歡的一張要算Tom Petty和The Heartbreakers的專輯Damn the Torpedoes,其精彩之處就在於無論你是使用什麼樣的音響系統來播放它,它的聲音都非常的好)。將CD唱機接到你的調音台上,然後經常地將你的混音作品與參考CD進行比較。如果你縮混出的聲音顯得有些呆板、刺耳或是引不起人們的興趣,那麼你就要仔細監聽並且分離出產生這些不良後果的信號源。一張參考CD也可以在許多方面對你有指導作用,例如鼓聲、人聲和其它聲音的相對電平量等。

觀察調音台的電平表,使參考CD中樂曲的電平與你混音作品的電平盡量相同(使它們的峰值信號在電平表上一樣高)。這時如果你作品的總體音量聽起來很小,甚至當它的峰值電乎已經超過了參考CD的電平值時也是如此,那說明參考CD中的音樂一定已經經過了很好的壓限處理,使整首樂曲的動態差異不致太大。事實上,壓縮永遠是你進行混音時必須要做的幾件事之一。同時,一個正規的製作室應該都擁有至少一台一流的壓限器和一名一流的使用者。

 

適當的監聽電平

太大的聲音會使耳朵感到疲勞。而較低的混音電平會使你的耳朵一直處於“靈敏”狀態且不易疲勞:太大的混音電平可以使你的全身血液沸騰,但是這樣不利於察覺到電平中的細微變化。

許多音樂工作室都存在噪聲的問題,因此混音時使用耳機看來是個不錯的辦法。盡管耳機對於捕獲那些在音箱中不易聽到的細節來說是非常優秀的,但它對於混音來講還不能說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它會過分誇大樂曲中的某些細節。因此,用耳機來檢查混音結果而不是用耳機來進行混音是最好的方法。

不要讓設備“弄髒”聲音

在開始錄音時就要為混音做準備。獲得優秀混音最關鍵的要素之一就是在錄音時盡量保證各軌聲音的乾淨。將信號源與錄音機之間所有可以去掉的設備都搬走,錄音過程中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應該打開信號處理設備上的“bypass(直接通過)”開關,使它不給信號加任何效果,而保持信號的“原汁原味”。如果可能的話,最好直接將聲音信號輸入到錄音機中(對於麥克風,這時要使用一個獨立的超高品質前置放大器),而將調音台也放在一邊。

對於單個的音色,你可能聽不出直接錄音和通過調音台及其它設備來錄音有什麼差別,但是一首樂曲是由許多的音軌構成的,各軌聲音中不“乾淨”的成份疊加起來肯定就會影響到混音時樂曲的清晰程度。

樂曲編配

在編曲時就應該考慮到混音的問題。個人音樂製作室中的典型問題是很容易將作品搞亂。在早期配器時就將音樂的結構塞得滿滿的,這樣隨著錄音的進行,你已經沒有空間來加入新的想法了。記住一點:音符越少,每一個音符給人的印像才會越大。正如Sun Ra曾經說過的那樣:“空白也是一種表現。”

這裡還有一些很好的建議。

● 一但配器過於臃腫了,一個較好的辦法是重頭對樂曲進行剪接。和許多人的做法一樣,我也是在製作室中邊錄音邊寫歌,因此對於歌曲的惑覺通常都是暫時的,即興的。因此刪除一些東西可以使樂曲即簡潔又好聽,並使你對樂曲的總體把握有更清晰的想法。

● 試著用歌手的演唱或是其他的旋律樂器而不是節奏部分來構造一首歌曲。先簡單地錄入一些鼓、貝司和鋼琴等來標出節拍點,然後錄入人聲並盡可能地將它剪接處理得很好。這時當你再來編配節奏音軌時,你就會對人聲的細微特點十分敏感,因此也會非常容易地感覺到應該在何處加強節奏部分的力度,在什麼地方讓節奏部分保持沉靜。

● 包含了數位音頻功能的音序軟件(例如Opcode公司的StHdio Vision、MOTU公司的Digital Performer、Steinberg公司的Cubase Audio、Emagic公司的Logic Atldio, 以及Cakewalk Pro Audio等)可以讓你在加入過多的音樂織體之前,首先非常容易地錄入和編輯人聲音軌。這樣聽著人聲來進行配器,你編出來的曲子就會和人聲貼得更加緊密。

 

混音12步

雖然對於錄音和混音來說沒有什麼一定的原則,但是一旦你開發出一套自己的混音步驟,那麼它至少可以告訴你混音工作應該從哪兒下手。下面就是我的混音步驟。

在混音中你會花大量的時間來進行各種各樣的調整。關於混音我們這裡列出了12個(這只是個最低數量!)主要的步驟,而混音中最難的地方卻是這些步驟之間的相互影響。當你改變EQ設置的同時,電平值也會發生變化,這是因為你對聲音中的某些元素進行了提升或是衰減,它會影響到其他的元素。事實上,你可以認為混音就是一把“音頻密碼鎖”。當你將所有的號碼都調到了正確的數字時,那麼你就完成了一件偉大的混音。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12個步驟,但是你要切記一點,這只是某一個人關於混音的見解,你很可能需要一套完全不同的但卻是最適合於你的混音方法。

第1步:做好準備

混音可能是一件非常單調而乏味的事情,因此要設置一個高效率的工作空間。如果你沒有一把坐感舒適的椅子,那麼你最好還是到附近的辦公用具商店去一趟。準備一些紙張和一個筆記本,以便進行記錄時使用,將燈光調整得暗一些,這樣可以使你耳朵的靈敏度高於你的眼睛,還要讓自己興奮起來,開始你的“旅行”。 要定時進行休息(例如每隔45到60分鐘),這樣可以讓耳朵得到放鬆並使你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投入到工作當中去。如果你是在錄音棚中進行工作,那麼這種休息就顯得有些太奢侈了,但是這種兩三分鐘的休息卻可以讓你更加客觀地進行判斷,使你的混音工作得以迅速地完成。

第2步:回顧音軌

先使用較低的音量聽一聽所有音軌中都有些什麼東西,然後記錄下音軌的信息,並使用即時貼或是可以擦除的筆來簡要地標明哪一個聲音對應調音台上的哪一路。最好按照一般的邏輯習慣來組合聲音,例如將所有打擊樂器的聲音都放在調音台上相連的路中。

第3步:帶上耳機清除瑕疵

檢查錄音細微的瑕疵是一件需要用到“左腦”的理性行為,這不同於用“右腦”來進行感性的混音工作。如果大腦在這兩種性質不同的工作狀態中跳來跳去一定會阻礙你創造力的發揮,因此在進行正式的混音之前,要盡可能地做好清理工作——消除錄音中的雜音、彈錯的音符以及其他類似的東西。這時你可以戴上耳機,分別單獨播放每一個音軌來捕捉錄時中的每一個細節。

如果你是對MIDI音軌進行混音,那麼此刻你應該做的工作無疑是減少多餘的控制器信號,消除重疊的音符,刪去單音樂器音軌中多出來的聲音(例如貝司和銅號的聲部)。

為了整理錄在磁帶上(包括數位式磁帶和模擬式磁帶)的音軌,可以先將它們轉錄到硬盤錄音機中,進行一些數字化的編輯和噪聲抑制工作。雖然一些細小的雜音單獨聽起來不會引注意,但是將一二十個音軌疊加到一起後,那些令人反感的聲音就會原形必露了。

第4步:優化所有的MIDI音源

如果要對MIDI音序的東西進行錄音,最好首先在MIDI樂器內部對聲音進行優化。例如,為了使聲音更加明亮,你最好在電子樂器中提高該音色的低通濾波器截止頻率,而不要使用調音台上的均衡器。一個要點:使用電子樂器時,一定要始終將輸出音量打到最大值,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得到最大的動態範圍。如果需要的話,你可以在調音台上對電平進行調整。當在特殊場合需要改變合成器輸出電平的時候,可以使用第7號MIDI控制器信息,但是一定要保證合成器音軌中的最大音量值(控制器7號值)為127(或是非常接近127),總之應該盡量在調音台上對合成器的音量進行調節。如果你將調音台的音量推杆推到最大,而又將電子樂器中的控制器7號值設置為32,那麼你作品的動態範圍一定會大受影響。

第5步:在音軌問建立相對的電乎平衡

混音進行到現在仍不要忙著加入效果,這裡可以專注於各軌組合在一起的整體聲音,而不要再被左腦所處理的各種細節問題所干擾。對於一個優秀的混音來說,各個音軌自身的聲音應該是非常棒的,但當各軌組合在一起相互作用時,聲音應該更好。

進行整體聆聽時最好先切入到單音色(mono)方式,如果各軌的聲音錄得很清晰的話,那麼在單聲道中它們將比在立體聲中表現得更加明確。如果是一開始就用立體聲來試聽,那麼各音軌中彼此衝突的一些地方就不容易被聽出來。

第6步:調整均衡

均衡器(EQ)可以用來突出不同樂器的特徵,並使得聲音在整體上更加平衡。首先對歌曲中最重要的元素進行加工(例如人聲、鼓和貝司)。一旦所有的這些元素都“粘合”在一起了,再著手處理其它聲部。

音頻頻譜只有一定的寬度,而每一種樂器又都要在整個頻譜範圍內占據其自己的一塊領地,因此當各個樂器的聲音組合到一起的時候,它們將填滿整個頻譜(當然,如何填滿頻譜首先取決於樂曲的配器,但均衡也在其中起著一定的作用)。混音時要先從鼓組下手的一個原因就是鼓組中的樂器(從低聲部的大鼓到高聲部的釵)可以很好地覆蓋整個音頻頻譜。一旦鼓組安排停當,你就可以開始琢磨如何將其他樂器融合進去了。

對一個音軌進行均衡操作時會影響到其他的音軌。例如,提升某一個鋼琴音軌的中頻部分可能會影響到人聲、吉他以及其他中頻段樂器的聲音。有時候對某一樂器的某個頻率進行提升,還會導致該頻率處其他樂器聲音被消弱的現像。為了使得人聲更為突出,可以試著在其他樂器中將人聲頻率所在頻段進行衰減,而不要一味地用均衡器對人聲進行提升。

你可以將歌曲想成是一個頻譜,然後去決定各個聲音都就座在什麼位置(也就是其較突出的部分)。我在混音過程中有時會使用到一台頻譜分析儀,這倒並不是因為耳朵不能夠勝任工作,而是由於分析儀會提供一個絕好的耳朵訓練機會,同時還會極為精確地顯示出各個樂器在聲音頻譜中的位置。一台分析儀會提醒你在某個頻率區域內存在的聲音能量的異常情況。

如果你真的需要那種“突破”型或是說“爆發”型的聲音,那麼可以試著將1KHZ到3KHz的頻段進行少許提升。不要對所有的樂器都使用這一方法,因為其目的是要用提升(或是衰減)操作來將一種樂器的聲音與其他的樂器區分開來

要想在混音中造成聲音像是是從較遠的地方發出來的感覺,那麼你只要使用低通濾波器進行濾波就可以了,不必要非得用主均衡器不可。若你是使用高通濾波器對吉他、鋼琴這些有向低頻轉移傾向的樂器進行濾波,那麼會對這些樂器的低頻段產生修減作用,使得貝司、大鼓這些低頻中的重要成分都得到了充分地展開。


第7步:施加基本的信號處理

 

“基本的”並不意味著只使聲音變“甜”,因為效果處理可以說也是“完整的聲音”中的一個部分(例如,如果echo(回聲)效果的回聲落到了音樂的拍節上,就有可能改變節奏部分的特征,而distortion(失真)會將更加激烈地改變聲音,等等)。

第8步:創建立體的聲音舞台

現在到了將樂器安排在立體聲的舞台上的時候了。你的目的可能還是非常傳統的(也就是說,是要重現一個現場演出時的情景),當然也可能是非常前衛的。不管怎樣,為單聲道的樂器安排一個合適的聲像位置時,要避免將聲像設置得過於靠左或是靠右。出於某些原因,過於極端的信號聽起來可能會不十分真實。

由於低頻聲音的方向性不如高頻聲音明顯(即通常說的“低頻無指向性”),因此可以將大鼓和貝司的聲音放在中央。還要考慮到平衡的因素,舉個例子來說吧,如果你將hi—hat(富含高頻諧波成分)安排在了右側,那麼就應將tambourine、shaker或是其他的高頻聲音安排在左側。這種概念對於中頻段的樂器也同樣是適用的。 信號處理器也可以將一個單聲道的信號改變成一個立體聲的圖像。辦法之一就是使用有時間延續功能的效果,如使用立體聲合唱或是一個較短的延時。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信號的聲像在左側,那麼將該信號的一部分施加短延時(5到15毫秒)後 再發送到另外一個聲像為右的通道中。當你進行這樣的操作時,最重要的是要確認混音監聽在這時是處於單聲道狀態,這是由於將效果聲和直達聲進行混音時有可能導致聲音相位的抵消,而在立體聲情況下你可能聽不出這種現像。

另外一個技巧則要使用均衡器了。將一個信號發送到兩個分離的聲道上去,但是對它們實行不同的均衡處理。例如,將一個聲音送到一台立體聲圖式均衡器的兩個聲道中,將一個聲道偶數段的頻率全部減弱,而將另外一個聲道奇數段的頻率全部減弱。

立體聲的設置會十分有效地影響我們對聲音的感受。讓我們來對人聲進行加倍,讓一個歌手演唱一段,然後非常細致地將歌聲進行一次加倍。試著將這兩個聲音輸入聲像相對的聲道中,這時兩個歌聲將結合到一起,並使聲像聽起來是位於中央。這樣產生的處於中央位置的聲音會給人一種十分平滑的感覺,尤其是對於女歌手來說這將非常有效。這種聲像相對的人聲會表現出更加准確與清晰的音質,對於一個好的歌手來說更能體現其優秀。

第9步:在編曲上進行最後的改動

你應該使樂曲中互相競爭的成份盡量減少,這樣才能保證聽眾的注意力全部集中於曲調之上,而不使你的作品聽起來亂哄哄的。你可能非常為你添加的某些效果而驕傲,但是如果這種效果不能夠很好地為樂曲服務,那麼別無選擇——去掉它。相反的,如果你發現樂曲不需要某種特殊的聲音,那麼這就是你再疊錄入一兩個音軌的最後時刻。在音樂最後完成之前不要沉迷於欣賞你暫時的工作成果。切記:盡你最大的努力在混音中保持一種客觀的工作態度。

你可以通過去掉或是加入某些特殊的音軌來在混音時改變樂曲的配器。這種混音方式對於大多數舞曲風格的音樂作品來說是一種最基本的工作方法。這時,可以不斷反復地播放一段音樂,然後不斷地切換各路的啞音鍵和變化主音量,你通過調音台就可以編配出一首舞曲音樂。

第10步:聲學空間

現在我們已經將我們的音軌都設定為立體聲的了,接下來就要將它們安排到一個聲學空間中了。從為輔助輸出口外接一台效果器並選擇一個精彩的混響開始,然後再對選中的音軌增加混響和/或延時效果,為一個扁平的聲場創造出一定的縱深空間。通過開大一個聲道的輔助輸出並稍微地降低其推子,你就可以將一個音軌的聲音放置到聲場的後方。

通常情況下,你將會對整個樂曲使用混響,以建立一種特殊的聲學空間(俱樂部、音樂廳、禮堂等)。然後對某一個單獨的音軌再使用一次混響效果,例如對通通鼓使用一個門混響(gated reverb)。但是要注意一點,如果你為了將一個聲音做好而不得不將混響效果加到最大,那麼你最好將這一軌重新進行錄音。

第11步:擰、擰、再擰

此時此刻,混音已經有了個大概形狀了,下面就該進行細調了。如果你是使用自動混音,那麼就開始編寫你混音的每一個進程吧。切記上面的各個步驟都是相互影響的,因此你要反復在均衡、電平、立體聲位置和效果之間進行調整。監聽的標准要盡可能地嚴格,如果你沒有將那些給你帶來麻煩的東西除去,它們就可能會在你試聽混音結果時像幽靈一樣總來搗亂。

直到得出滿意的結果前,你這時所做的工作對於混音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是關系到混音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但你千萬也不要因此而神經質,進行混音也可以說是進行表演,如果你摳得太細,就將會失去那些能增加刺激感的自發性的東西。一個不甚理想但卻傳達了熱情的混音作品,聽起來終究要比一個精細准確但卻缺乏靈氣的混音要有意思得多、吸引人得多。出於保險的目的,不要總是反覆刪除再重新進行你的混音,當你第二天再聽昨日做出的混音時,可能會突然發現以前的這版混音正是你夢寐以求的。

事實上,你可能自己都說不出你不同混音版本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差別。一位非常有經驗的錄音師曾經告訴我說,他對同一首歌曲縮混了十幾個版本,因為他堅持認為每一個混音版本中都有應該改進的地方,並且這些改進還是非常重要的。當幾個星期之後他再聽到這些混音時,結果對大多數的版本他都分辨不出它們之間的差別。因此,注意不要在進行改動上浪費過多的時間,你可以在幾天後再去處理這些問題。

一個重要的技巧就是一旦你捕獲到了最滿意的混音結果,你就應該馬上縮混出幾種不同的版本,例如只有伴奏音樂而無人聲的版本、只有背景而沒有獨奏樂器的版本等。這些不同的縮混版本很可能在將來某個時候會派上用場,例如你突然有機會將你的音樂重新用在一部電影或電視版中,或是要將它改編成舞曲,那麼你就會事半功倍了。

 

第12步:在不同的系統中檢查你的記音結果

在你停止一切混音活動之前,先要在各種各樣的耳機和音箱上聽一聽,並且既用立體聲來聽,也用單聲道來聽,同時還要試驗大音量播放和小音量播放間有什麼不同。入耳的頻率響應是隨著音量的改變而改變的(在音量較低時,我們聽到的高頻和低頻成份均較少,而中頻較多),因此如果你僅在較低音量的情況下進行監聽,則你的混音一定會在正常音量播放時顯得低頻過重或是高頻過於明亮。因此你應該盡量做到在所有的音頻系統上玲聽你的混音時感覺都較好。如果你的混音是針對於某一特殊的系統而做的,例如多媒體音箱,那麼你可以考慮就用這種音箱作監聽來進行混音。如果你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也一定要在一個能夠代表將來用途的系統上進行試聽。

在一個家庭音樂工作室中,你有充分的理由暫時放下手中的混音工作,等到第二天再來接著干,而其中的這段時間,你可以到多個系統上去試聽你的混音結果,看看還需要將哪幾個旋鈕再擰一擰。一個最常用的小技巧就是將不同版本的混音帶在幾盤盒帶上分別試聽,看哪一盤的聲音最像你在汽車中聽音樂的感覺。因為道路上的噪聲將會掩蓋掉所有細微的東西,只留下那些最能打動人的聲音。另外我也建議你有可能的話最好到專業的大型錄音棚中去試聽一下你的混音結果。如果在各種條件下你的混音都非常精彩,那麼你的任務才算完成了。

第13步:讓自己變為聽眾

你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盡管你辛辛苦苦地進行演奏,不厭其煩地編輯每一個片段,但是你卻從來沒有從欣賞音樂的角度來聽過自己的作品。現在,混音工作已經結束,是該款待一下自己的時候了。打開最終的混音,不要再去“庖丁解牛”般地分析音樂中的成分,僅僅是去聽音樂。假裝你正在大街上散步,突然聽到了有人在放音樂。你這時對音樂有何看法?

當然,你大概認為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完全按上面所說的那樣做。但是事實上只要盡量放鬆,你還是會得出一些結論。你可能會認為它真是棒極了,或者是認為它與你開始動手時的想法已經相去甚遠。

如果你對一個獨特的混音作品的感覺在幾個月或是幾年以後發生了改變,不要過於大驚小怪。你的品位在改變,並且你在混音方面的知識、經驗也在不斷豐富。但是只要你按照這些步驟一點一點來的話,你就會為你經過千辛萬苦創建出的作品感到欣慰——你已經從你的勞動成果中得到了應有的樂趣。

附1:關於自動混音

現有的一些器材具有自動功能,它可以使精細的混音操作變得十分方便。當然,也有一些混音工程師無視這些有利條件,堅決抵抗自動混音功能,他們認為這些自動的操作會破壞他們充滿靈感的對音樂的把握。並且,現在也沒有哪一條法律條文提到說混音工程師必須要使用自動混音。

有一位曾經與我合作過的混音師,他工作非常努力,不厭其煩地調整著電平、均衡和混響,到了最後進行縮混的時刻,他能閉著眼睛准確、及時地調整好推子的位置。他進行混音時使用的是一台八軌的設備,他將手指全部分開,以便能夠分別控制每一軌的推子,並且能做到及時、准確。這種工作的挑戰性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不可否認,這樣作出的歌曲很活潑、不呆板。

但實際上很少有人能嚴格地訓練自己以掌握這種混音的高難技術。因此適當地使用自動混音就成為了一種很好的選擇。現在的一些混音裝置可以將你推推子或擰旋鈕的動作記錄下來,然後在混音過程中自動完成控制。另外,在一些計算機音頻工作站中,你甚至可以為音量或聲像的變化描繪精確的包絡線。所以對於大多數操作者來說, 自動混音仍是一種最為方便地實現自己混音思路的工具。

另外,使用一些小手段也會使混音更加容易。例如要突出一種聲音,除增大音量外,改變均衡的設置也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效果。在獨奏樂器演奏時,你可以試著提升高頻段和中頻段。另外在進行淡出時,有時候你可以通過給某一種樂器的聲道施加更多的混響,使這種樂器的淡化速度快於其他的樂器。

無論你如何去做,都要保證混音的活潑性和對聽眾的吸引力,但是保證這一點也不是非常容易的。甚至片刻的改變就會對最終的回放產生巨大的影響。不要出於對某種效果器的偏愛,就不管合適與否一味地使用它;使用效果器是要讓聲音增添更多的變化,使音樂作品的吸引力更大。保持電平一直在“跳舞”,不要對進行嘗試有任何畏懼心理。

附2:關於結尾談出

一個優秀的淡出可以說是歌曲中的關鍵所在。讓我們假設你用一段很長的器樂 演奏作為歌曲的結束。一種選擇就是讓聲音的音量保持四個小節,然後用八個小節 將其漸弱淡出。當然,一個淡出不一定非得是連續的。你可以讓漸弱有一些波動, 比如每兩拍將推子拉下一點。

線性的淡出可不是最好的選擇。而凹入型的淡出,尤其適合於那些非常長的聲音,它可以引發聽眾一直想不斷聽下去的渴望。最初的急速衰減告訴聽眾 要仔細聆聽了,當他們的心被你抓住之時,你則將漸弱慢慢延伸到結尾。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凸起型的淡出,相比之下它的聲音就有些突幾,在音樂的感覺上讓人有些不知所措,不知你要何去何從。

一個返回式的淡出是指在你將某些聲音漸弱的過程中,又突然很快地將聲音推大,然後再真正地將其完全漸弱。這種小把戲可以在你製作的音樂中用上一兩回, 它們的確會給你的作品帶來一些變化。應用這種方法最好的例子可能就是,當一首 歌曲漸漸淡出到零電平時,突然又以最大的音量重新奏起,然後再徹底淡出。